【梅子禪】一行禪師的信:連接我們的本師 (四)
拍攝於法國梅村上村 Upper Hamlet、2015年佛誕節
【梅子禪】分為四篇文章紀錄一行禪師2014年9月的開示,
中文翻譯版由香港梅村僧團Helen師姐提供,感謝她的分享:)
老師(一行禪師)在他的長詩《四月》中,寫下這樣的句子:「小花朵從不會停止唱歌」。在森林深處的花朵也是佛陀的法身,花朵從不會停止說法,它永遠都不會停止歌唱。這行詩也是受佛陀的法身概念影響。
佛陀是宇宙,宇宙是一個身體,法界身被稱為宇宙身,這也是正確的。所有的雲、所有的海浪都有大海的身體在它們之中。雲不僅僅是一朵雲,海浪也不只是一個海浪。雲朵和河流也是大海,它們有它們的海洋身,這是實相。
因此,當一個年輕的僧尼進入寺廟時,他或她不把佛陀看作是一個人,他或她把佛陀視為毘盧遮那佛清淨法身。圓滿的報身稱為盧捨那佛。在午餐前的供齋儀軌中,我們做吉祥手印,然後唱供養偈,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、圓滿報身盧捨那佛,以及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。
因此,當一個年輕的僧尼進入寺廟時,他或她不把佛陀看作是一個人,他或她把佛陀視為毘盧遮那佛清淨法身。圓滿的報身稱為盧捨那佛。在午餐前的供齋儀軌中,我們做吉祥手印,然後唱供養偈,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、圓滿報身盧捨那佛,以及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。
避免教條化
起初,關於不淨的教導是為了糾正「淨」的概念。我們相信不淨是究竟的真理,卻忘記了它只是一個糾正的方法。當我們說「觀受是苦」,它表示你的幸福感受並不是真正的幸福,它們是痛苦的。你所感受到的看似是喜悅,但實際上就像所有的感受,喜悅與痛苦深深相連。「觀受是苦」變成教條。
然而我們知道得很清楚,佛陀教導說,至少存在三種感受:痛苦、愉快及中性的感受。所以,為什麼我們要給自己洗腦呢?我們似乎並沒有認識到痛苦與幸福彼此相連。此無故彼無。例如,如果我們感覺不到冷,當我們穿上暖和的衣服時,就不會體驗到幸福。沒有體驗到痛苦,就不能體驗到喜樂。兩者相即。這是大乘佛法中非常重要的教法。大乘佛法在原始佛教中發現了許多被埋藏的珍寶,這是在南傳佛教沒有的。
然而我們知道得很清楚,佛陀教導說,至少存在三種感受:痛苦、愉快及中性的感受。所以,為什麼我們要給自己洗腦呢?我們似乎並沒有認識到痛苦與幸福彼此相連。此無故彼無。例如,如果我們感覺不到冷,當我們穿上暖和的衣服時,就不會體驗到幸福。沒有體驗到痛苦,就不能體驗到喜樂。兩者相即。這是大乘佛法中非常重要的教法。大乘佛法在原始佛教中發現了許多被埋藏的珍寶,這是在南傳佛教沒有的。
長久以來,在寺廟裏的學習與訓練以教條形式進行。但佛教的傳統非常開放,當我們學習時,我們應該使用自己的洞察力來辨別學習的東西。我們不應該像鸚鵡一樣學習,或者陷於教條,即使是學習不淨、苦、無常或無我的教導。
佛教不能缺少改革者
在過去,作為一名年輕的法師,感謝有一顆審辨式思維和開放的心,老師在經書裏看到許多東西令他覺得不舒服,就更不要說論著了,在裏面有非常強烈的教化元素。一個對祖師懷有非常恭敬之心的人,不敢說什麼。但是在歷史上,一次又一次,有禪宗大師,比如臨濟禪師,敢於說出這樣的話:「癡人!爾要出三界什麼處去?」佛教傳統不能缺少聰慧的學者和改革者。
出於尊重和虔誠,當老師看到經書和注釋裏的錯誤時,他會找方法來為它們辯護,而不是去糾正它們。他不敢改變任何東西,不敢說祖先錯了。但是在最近幾十年,老師不再害怕,老師年事漸高,必須大聲說出他所知道的。因而在最近五年或六年的冬安居中,老師率直地說出他看到的錯誤,即使是在最重要的經書,比如《心經》。老師這樣做了,尤其當他在原始佛教中發現了珍寶,像黃金一樣珍貴,像玉無價,例如在《如是語經》( Itivuttaka Stura) 和《自說經》 (Udāna Sutra中,還有在漢藏的《法句經》 (Dhammapada Sutra):中:
出於尊重和虔誠,當老師看到經書和注釋裏的錯誤時,他會找方法來為它們辯護,而不是去糾正它們。他不敢改變任何東西,不敢說祖先錯了。但是在最近幾十年,老師不再害怕,老師年事漸高,必須大聲說出他所知道的。因而在最近五年或六年的冬安居中,老師率直地說出他看到的錯誤,即使是在最重要的經書,比如《心經》。老師這樣做了,尤其當他在原始佛教中發現了珍寶,像黃金一樣珍貴,像玉無價,例如在《如是語經》( Itivuttaka Stura) 和《自說經》 (Udāna Sutra中,還有在漢藏的《法句經》 (Dhammapada Sutra):中:
比丘有世生,有有有作行,有無生無有,無作無所行。
像那樣的經書文獻非常珍貴。但也有像《迦旃延經》(Kaccāyana Sutra)這樣的文獻,佛陀說的非常清楚:「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被『有』和『無』的想法限制住了」。感謝諸如這般短小的句子,我們可以糾正其他經書中的錯誤。
成為佛陀的知己
我們是佛陀的好朋友和知己嗎?還是只是盲目地追隨佛陀,說我們聽到的都是對的?如果我們想成為佛陀的知己,我們需要有一個能辨別、批評的頭腦。我們不能只是相信別人所說的,即使那個人是一位祖師。有本書——《佛陀的知己》(老師用越南語寫於2014年)並不是一本佛教的教科書。
你可以稱它是佛教的教科書,但它實際上更深入,它並不僅僅解釋了教法,而且提供了審辨分析,顯示經書的哪些部分是對的,哪些是被錯誤記載的,哪些部分反映了究竟的真理,哪些部分只是有世俗的真理。我們需要學習使用這本書,以便活化在佛教中明確存在的審辨精神。
你可以稱它是佛教的教科書,但它實際上更深入,它並不僅僅解釋了教法,而且提供了審辨分析,顯示經書的哪些部分是對的,哪些是被錯誤記載的,哪些部分反映了究竟的真理,哪些部分只是有世俗的真理。我們需要學習使用這本書,以便活化在佛教中明確存在的審辨精神。
《伽藍經》(Kālāma Sutra )中敘述一班年輕人問佛陀:「每一位經過我們村莊的宗教老師都說他們的教法是最好的,最對的,我們應該相信誰?」佛陀回答:「朋友,不要相信任何東西,即使是在經書裏記載的,或是一位著名的老師教的。不論你聽到什麼,你都應該使用你的聰明才智和審辨的頭腦來仔細檢驗它,然後實踐它。如果你應用它,你看到你從痛苦與困難中解脫了,你將清晰地明瞭它是真正的真理,那你就可以相信它。」
《伽藍經》說得很清楚,佛教具有非常開放、聰慧和審辨的傳統。如果我們把佛教轉化為一種教條形式的宗教,那對佛陀就是巨大的遺憾,我們將會失去佛陀教法的清淨,就不能再稱自己是他的知己了。(四)
《伽藍經》說得很清楚,佛教具有非常開放、聰慧和審辨的傳統。如果我們把佛教轉化為一種教條形式的宗教,那對佛陀就是巨大的遺憾,我們將會失去佛陀教法的清淨,就不能再稱自己是他的知己了。(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