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梅子禪】一行禪師的信:連接我們的本師 (一)
2014年9月27日,老師(一行禪師)寫了這封信給他的所有學生。當時他的健康開始衰弱,雖然他沒有力氣開示,但還能夠口述並編輯了這封信。這封信由越南語翻譯過來的,這樣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他豐富、深入和真誠的教導,關於如何投入修習和以梅村的傳統理解佛陀。老師教導我們如何保持修習的真實性和鮮活;如何不把佛陀看成是上帝,而是視為我們的「本師」、我們的知己。
拍攝於法國梅村上村 Upper Hamlet
【梅子禪】分為四篇文章紀錄一行禪師2014年9月的開示,
中文翻譯版由香港梅村僧團Helen師姐提供,感謝她的分享:)
香溪寮房
我親愛的孩子們,老師在16歲進入寺廟時,人們慣常稱呼釋迦牟尼佛為「本師」,但是,老師當時在寺院認識的佛陀並不太像一位老師,更像一位傳奇人物:能夠創造奇蹟,具有無邊的靈性力量,與其他人類非常不同。我們遇到的既不是原始佛教裏的佛,也不是南傳佛教裏的佛。原始佛教裏的佛陀是一位老師,過着非常簡樸的生活。他願意席地與其他僧人一起吃飯、討論佛法、給予佛法開示。但是這並不是我們在寺廟裏見到的佛陀形象。
我們稱佛陀為「我們的老師」,但實際上,在我們與釋迦牟尼之間有着非常大的距離。釋迦牟尼被視為是一位神聖、奇蹟般的人物。幾十年後,老師發現了佛陀的真實形象:一位真正的本師。就像我們說的有一座本寺,或是我們的本性,同樣地,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位本師。
發現佛陀的真實面貌
老師發現了佛陀的真正面貌後,他夢想寫一本書,令人們不再把佛陀看作是創造奇蹟的神,而是一位真正的老師。老師因而全心全意撰寫《故道白雲》(小編註:臺灣譯本《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三冊,法鼓出版》),以消除佛陀的光環與神秘感,讓他清晰地以人的形象出現。對於老師而言,撰寫《故道白雲》是功德無量的事。它塑造了一位過着簡單生活的老師,他能以洞見和慈悲解決困難而不是通過神奇的力量。
老師於16歲時認識的佛是藏傳佛教傳統的佛。在越南的寺廟,有兩個唱誦環節。早上的唱誦全是藏傳佛教的。我們通常唱誦咒語,像是《楞嚴咒》和《大悲咒》,還有其他的十小咒。晚上唱誦的是淨土宗的唱誦,念誦《阿彌陀經》。當我們修習淨土法門時,釋迦牟尼佛的形象慢慢消失。在淨土教法裏,阿彌陀佛的形象前,老師沒有機會遇到他的本師。然而在那時,老師具有強大的菩提心、強烈的渴望,他決意修習和轉化。
因此,雖然老師與當時認識的佛陀距離非常遙遠,老師還可以接受。另外,介紹《楞嚴咒》的經文,是祖師為我們選擇唱誦的早課,令人深深感動。每一位剛出家的沙彌和沙彌尼讀到那段經文時,都被觸動了。經文講述了尊貴的阿難發願成佛以使眾生得解脫。每次當我們誦讀它時,心靈深處有一種感覺被喚醒了,這個觸動一直牽引着老師向前。老師當時在他所接受的訓練中還沒有看到矛盾與教條主義。
因此,雖然老師與當時認識的佛陀距離非常遙遠,老師還可以接受。另外,介紹《楞嚴咒》的經文,是祖師為我們選擇唱誦的早課,令人深深感動。每一位剛出家的沙彌和沙彌尼讀到那段經文時,都被觸動了。經文講述了尊貴的阿難發願成佛以使眾生得解脫。每次當我們誦讀它時,心靈深處有一種感覺被喚醒了,這個觸動一直牽引着老師向前。老師當時在他所接受的訓練中還沒有看到矛盾與教條主義。
《楞嚴咒》中有非常令人感動的文字,譬如:
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眾
將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
當一位年輕的僧尼讀到這一段時,他或她會非常感動。尊貴的阿難在那時也是一位年輕的僧人。過去,老師只知道如何誦讀和聆聽這樣的經文,他看不到其中的矛盾。還有:
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
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
對涅槃的誤解
老師用了幾十年深思最後這句話,才看到它是不對的。這句話是說,一旦我們證得了涅槃,就不需要做任何事,只是休息和享受。因此,證得涅槃是不對的,因為我們不能夠做度眾生的工作了。根據這段經文,一旦證得了涅槃,我們需要做的只是享受而已。這是關於涅槃的非常錯誤的觀念。
原則上,當我們證得了深刻的洞見,就能夠接觸到無生無滅、無來無去、無有無無的本性,那是寧靜、清涼、幸福的世界,那就是涅槃。如果我們不能享受這些,怎能有足夠的力量持續救度眾生呢?因此,「我不涅槃,因為我需要留在世界,承擔世界上所有苦難,令眾生得解脫」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。但是老師當時還無法看到那一點,因為那時他只是一名年輕的僧人。
原則上,當我們證得了深刻的洞見,就能夠接觸到無生無滅、無來無去、無有無無的本性,那是寧靜、清涼、幸福的世界,那就是涅槃。如果我們不能享受這些,怎能有足夠的力量持續救度眾生呢?因此,「我不涅槃,因為我需要留在世界,承擔世界上所有苦難,令眾生得解脫」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。但是老師當時還無法看到那一點,因為那時他只是一名年輕的僧人。
對涅槃的許多誤解,令錯誤觀念叢生。例如「有餘涅槃」和「無餘涅槃」的觀念。說進入無餘涅槃,就沒有五蘊。但是如果在涅槃中沒有五蘊,一個人如何能體驗到涅槃的寧靜、平靜和喜悅?「有餘涅槃」是指,當我們證得正道,證得涅槃時,仍然有身體和五蘊。
我們認為,如果仍然有五蘊,有身體,就依然會有頭痛或胃痛。腿會累、胳膊會痠,所以這不是無餘涅槃。這是錯誤看待事物的方式。這種觀念暗示着,幸福與痛苦是完全分離的事,它們不是彼此需要。幸福可以獨自存在,不需要痛苦,或者說痛苦可以沒有幸福而存在。那是以二元的方式看待事物,根據佛法「相即」的精神,是不正確的。
我們認為,如果仍然有五蘊,有身體,就依然會有頭痛或胃痛。腿會累、胳膊會痠,所以這不是無餘涅槃。這是錯誤看待事物的方式。這種觀念暗示着,幸福與痛苦是完全分離的事,它們不是彼此需要。幸福可以獨自存在,不需要痛苦,或者說痛苦可以沒有幸福而存在。那是以二元的方式看待事物,根據佛法「相即」的精神,是不正確的。
在佛教中,「五蘊」和「五取蘊」是有區別的。事實上,五蘊是非常美妙的,但是如果執取五蘊,說五蘊就是我們,或是它們屬於我們,那麼五蘊成為了五取蘊。「取」(Upādāna)表示執取和執取的目標。涅槃不是一個沒有五蘊的地方,但是在那裏,五蘊不是五取蘊。五蘊是非常美妙的東西,就像是佛的五蘊。(一)
【梅子禪】一行禪師的信:連接我們的本師 (一)
【梅子禪】一行禪師的信:連接我們的本師 (二)
【梅子禪】一行禪師的信:連接我們的本師 (三)
【梅子禪】一行禪師的信:連接我們的本師 (四)
【梅子禪】一行禪師的信:連接我們的本師 (一)
【梅子禪】一行禪師的信:連接我們的本師 (二)
【梅子禪】一行禪師的信:連接我們的本師 (三)
【梅子禪】一行禪師的信:連接我們的本師 (四)